楞严经要义98:不同时代的众生共业招感不同的善知識,共业改变了善知識就跟着改变
楞严经要义98
楞严经要义98: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220面
癸十、非无色相
這一科是說明因果而示相,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众生的轮回,主要是從六塵当中來判断,众生对於色声香味触法六塵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造了各式各樣的业力,所以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都是以六塵為根本,從六塵当中可以判定他的煩惱相跟造业相,也可以從六塵当中知道他的結果。所以這六塵是窮十二变為一個循环。現在我們讲到十二類生的第十种:
癸十、非无色相。
這個众生它自己沒有固定的色相,那它要怎么辦呢?它必須假借他人的呼喚跟招引,才能夠引生它的神識而出現色相,它本身沒有固定的色相,但你一旦去呼喚它、去招引它,它的色相才會出現。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這一類众生它的迷惑顛倒相貌是“相引轮回”,它必須要有人去招呼它、去引導它。比方說,軍中長官的命令,長官一個口令他一個动作,要是沒命令他就不能有动作。這一類的众生亦復如是,必須有人去招呼它、去引導它,它才會有這樣的相貌出來,所以它的顛倒是“性”顛倒,它必須要隨順他人的符咒來引導自己的靈性,你看中国道教那符咒的鬼神,鬼神本身它也沒有什么作用,但是他符咒一畫,他心中产生一個咒愿,那個鬼神它又有力量出來了,這就是“性”顛倒,它必須隨順他人符咒的引導,才能夠产生自己心靈的力量出來,叫“性”顛倒。
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亂想
它造业的动力來自於咒語,你看鬼神它必須完全听命於咒語的引導,他才能夠产生一种造业的力量,所以它造业的特色是呼召亂想,完全依止他人的呼喚跟引導來造业,自己沒有什么個人的看法。,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非无色相”就是說它以前沒有什么色相,一呼召以后就有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它的相貌有哪些呢?咒詛厭生,它要有咒語的力量,念咒語的人內心要产生一种誓愿,有一個誓愿力还有咒語二种力量,就产生一個生命的現象出現。比方說,古時候印度有一种起屍鬼,有新死的人,把它抓過來用咒語还有咒愿,這個起屍鬼就可以附在屍体上面起來造种种的业,幫咒愿的人做种种的业。這种它的生命現象是它必需假借他人的咒愿招呼,它才能产生造业的力量,這就是“非无色相”,它本身沒有色相,但是你一招呼它,它就出現各式各樣的色相。
癸十一、非有想相。
“非有想相”是它本身有一個“想”,因為外在力量,又产生另外一個強而有力的想,把它的想改变,改变它過去的想。比方說細腰蜂,黑色的細腰蜂有時候在房間飛來飛去,細腰蜂牠本身不會生兒子的。那牠怎么傳宗接代呢?牠就到樹上抓青山蟲,青色的小蟲,抓過來以后牠用泥土把牠包在裡面,然后細腰蜂就不断的興愿,你就是我、你就是我、你就是我的兒子,不断对牠释放這樣的訊息。青山蟲本身不想做細腰蜂的兒子,是你把我強迫抓過來的啊!但是這細腰蜂不断的念:「是我、是我!」以后,這青山蟲的身心世界改变了,不管外表的色身,內在的思想就不断的变化,最后就完全变成細腰蜂的兒子,跟牠長得一模一樣,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個性,這是“非有想相”。它本身本來不想有這個想相,但是依止他人強力的咒愿的想,始令他产生一個新的想出來,這就是“非有想相”。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万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合妄”就是它過去生,二個彼此曾经互相執著過,我貪愛你,你也貪愛我,和合的彼此妄想的執著,罔顛倒故,這种執著相是迷罔的,好像有又好像沒有,說它沒有又好像有,叫「罔顛倒故」。
和合異成八万四千迴互亂想
它的业力為什么叫“異”呢?它不同的体質,你看那細腰蜂牠小時候是青山蟲,牠的体質跟細腰蜂是完全不同,那么牠長大以后变成迴互,它可以迴異為同,把不同体質的青山蟲透過自己心中的咒愿力,把它转成自己相同体質的細腰蜂,叫「迴互」,迴不相同的体質而转成相同的体質。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就形成一個新的想來流转国土。彼蒲盧等(蒲盧就是細腰蜂)異質相成,彼此是在一個不同体質的情況之下,因為心中的咒愿而转成相同的体質。這就是「非有想相」,他本身沒有這個想法,但是因為過去的因緣,別人給他一個強烈的想法,他接受以后就完全转成一個新的相貌。
癸十二、非无想相
“非无想相”它本來也是沒有想,沒有思想的,因為父母的恩愛之心不断的咒愿它,以恩愛心來咒愿它,結果它就产生一個思想。不過它這個思想是很特別的,是一种仇恨父母的思想。它本身是一個无情,本來沒有想,但是父母親把它抱過來以后,不断給它一個恩愛的心,欸!它转成一個有思想的東西,而這思想是什么呢?是一個仇恨父母的思想,就是“非无想相”。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這种轮回的相貌是以怨害為根本,它過去当中经常是对某种人懷有很深的怨害之心,所以才來轮回的,它轮回的顛倒是以殺害对方為体性,它生命的本質就是來殺害对方,為這個而产生顛倒。
(造业)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它的造业相貌就是一种“怪”,非常怪異,也就是不合人情、不合常理。為什么這樣讲呢?因為父母是世上最親愛的人,從小給他种种的恩愛,給他种种的扶養,而他長大以后第一件事情--把父母親吃掉。這一件事情是很奇怪的,因為母子是一种天倫,他既然長大以后把对他有扶養之恩的父母親吃掉,這特別的怪異。他有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去噉食他父母親的顛倒想法。這是它的造业情況。
(果報)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比方說土梟(貓頭鷹) ,貓頭鷹只有母的沒有公的。那牠怎么傳宗接代呢?牠只好附塊為兒,牠把地上的土塊把它抱回樹上,每天用愛心用身体抱著它給它溫暖,時間久了以后,這個土塊就出現跟牠長得一模一樣,貓頭鷹的众生出現。又比方說破鏡鳥,破鏡鳥完全只有公的,那当然也不能傳宗接代。那怎么辦呢?以毒樹果抱為其子,牠去找一個有毒的樹,樹有毒当然水果也有毒,牠把水果抱回來,也是一樣每天抱著它,給它种种的愛心,欸!這個水果就转成了破鏡鳥。奇怪的是,這個兒子長大以后,第一件事情都是把牠的父親母親吃掉,這种众生,其類充塞。古德說:黃帝当初就下命令說這种鳥,土梟、破鏡鳥是特別严重傷害人之常倫,就下令所有的祭祀都一定要用這种鳥來祭祀,想要断絕它的相续。但是因為众生的业力相续,到現在还是其類充塞,你怎么断得了!因為他有這個果報,他有這個业力,有這個业力就是有這個煩惱。這就是「非无想相」
壬二、总結
是名众生十二种類。
以上就是众生十二類惑业苦的相狀。這种相狀是從什么地方來?簡单的讲就是我們一念心性的隨緣不变之体当中,個人的煩惱业力而循业发現,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念的妄动。当然這個“动”有各式各樣,你接触六塵,你产生一個什么樣的想法,卵因想生,胎因情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就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造各式各樣的业,最后各式各樣的結果出來,個人的一念隨緣不变当中而循业发現的。
這地方的经文主要讲的就是「六塵」,從六塵当中可以判断它的因,判断它的果。不過這地方是針对個人,如果從歷史上來看,众生的共业也是有這個道理。比方說,我們中国二大聖賢,孔夫子跟孟子,孔夫子跟孟子他們的主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春秋戰国時代,以孔子的标准認為那時候是禮崩乐壞。禮崩乐壞原因在哪裡呢?孔孟学說的思想是認為不在制度的問題,而是人類失掉仁愛之心,做父親的不愛兒子,做兒子的也不愛父親,做君王的不愛臣子,臣子也不愛君王,所以弄到最后彼此互相的鬥爭,所以這世間上禮崩乐壞。
所以,孔孟之道主要的思想就是提出一個『仁者愛人』,做父親的去愛子女,子女也愛父親,彼此間互相的仁愛,這世間上才能夠祥和,大家才能夠安乐。孔孟之道他們二個思想都是提倡仁愛,但是他們二個表達仁愛態度不一樣,你看那六塵就不一樣。孔夫子在表達仁愛是含蓄的,諸位你讀讀論語你就知道,孔夫子在周遊列国,在实踐理想,在遊說諸国的時候,他的色声香味触法散发出來的是溫和謙让。你看孔夫子在跟諸侯讲話的時候,是拐彎抹角的點到為止,让君主自己去心神領會,你要領會不出來那也就算了,他就自己離開,他的態度是溫和的謙让的。但是你看孟子的態度就完全不同,孟子在表達仁愛的時候是剛直張揚的,他就直接了当的指出君王的錯誤。
所以你看,我們讀論語如沐春風,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溫和謙让,讀孟子如聞戰鼓,孟子讲話他是直接了当的,他不跟你囉唆。為什么這二個人會生長在不同的時候?是众生的共业。孔夫子是生長在春秋,孟子生長在戰国,時勢造英雄,众生的共业招感不同的善知識。春秋当然也有戰爭,但是諸位看看春秋的戰爭,大部分都是為了仁义而戰,為了維持正义而戰,不管他怎么樣,他还是要去拿一個正义來当他的名称,所以他打到胜負出現以后,好!我打敗你了,对方投降了就好了,就不再打下去了。在打仗之前,彼此間还要溝通一下,派個使者看看有沒有緩衝的餘地,真的不行了,就打一戰,打到胜負出來就停止了。所以春秋打仗是點到為止的,到了戰国那完全不同,春秋是為了正义而戰,歷史学家的批判是這樣,戰国是為了奪城而戰,是為了奪取对方的城池而戰,奪一個城池以后,幾乎是把這個城池裡面的人殺到幾乎一個不存。所以戰国時代的戰爭一打下去,幾個月可以說是血流漂杵。
所以你看众生的共业,他那個時候的人溫和,招感的善知識就比較溫和。你看戰国時代,同樣是善知識,但是他出現是一個孟子的相貌。所以你看六塵,色声香味触法,的確有它的因緣果報。你看看我們台灣的佛教界,現在也開始产生变化了,各大道場的老一代慢慢慢慢往生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第二代。諸位你要慢慢观察,第二代跟第一代的作風完全不一樣了、完全不一樣!表現出來的“色、声、香、味、触”完全不一樣!乃至心中的想法,“法塵”也不一樣。這個表示什么,諸位知道嗎?你学《楞严经》你就知道,就是佛教界這些众生的共业在改变,共业改变了,善知識就改变,跟新一代的作風完全不同,六塵開始在大变化。
這地方就說明什么意思?外在的世界是從你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楞严经》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它會告訴你,你從什么地方來?我們現在一直不能解決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為什么這個人會自殺?為什么這個世間會這么多犯罪事情?我們永远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所有的事情是你的內心一念妄动,你有這個煩惱业力它就「循业发現」。我們所有的事情,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在的世界变現出來的,《楞严经》就是告訴你這個观念。你一個修行者,你还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痛苦從什么地方來,你就很难改变你自己,你說你治病,你都不知道你的病根在哪裡,你怎么治呢?所以這個地方就讲到十二類生,就是從我們內心煩惱业力而各自的循业发現而來的。這地方讲到众生的「迷真起妄」,所产生十二類的顛倒相貌。
戊二、、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转依號
前面是讲凡夫的六道轮回顛倒相貌,這以下是菩薩的功德相,「滅妄名真」,菩薩依止智慧的观照,包括正念真如的理观还有种种波罗蜜的事修;理观跟事修建立的六十個聖位,转“依”號。六十個聖位是怎么算的?《楞严经》在判教它的六十個聖位是:一、三漸次(三個),其中还有一個乾慧地,共4個,中間十信、十住、十迴向、十地,它又把“妙觉”,等觉又多一個妙觉也放进去,構成六十個聖位。它的聖位是這樣子來的,总共有六十個聖位的转依自號,转煩惱而依止菩提,转生死而依止涅槃,二种转依自號。(漸次三位 二 乾慧一位 三 十信十位 四 十住十位 五 十行十位 六 十向十位 七 四加四位 八 十地十位 九 等觉一位 十 妙觉一位)(分三:己一、总明三漸次為能转之行。己二、別明諸位次為所转之號。己三、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
己一、总明三漸次為能转之行
先攏总的說明,三漸次是整個能转依的妙行,它真实是能夠产生转煩惱成菩提、转生死為涅槃這种因地的修学。(分二:庚一、結前生后。庚二、标列正明)
庚一、結前生后
結束前面凡夫的迷真起妄,生起后文菩薩的滅妄名真。(分二:辛一、結前生類互具。辛二、生后对治法門)
辛一、結前生類互具 結束前面的十二類生其实是互含互攝的
正明互具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华发生。
迷真成妄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佛陀招呼了一声阿难尊者說:「如是众生」指的是前面的十二類众生,在每一類的众生当中,又俱足了十二种顛倒。譬如卵生的也俱足其它的胎生、濕生、化生…各式各樣的,每一個众生它的內心当中也俱足了其它的十二种顛倒。這种情況,佛陀讲出一個譬喻:猶如捏目,亂华发生。虛空本來是清淨的沒有华,但是有一個人用手去捏他的眼睛的時候,他就從眼睛当中自己看到自己的华,比方說,我們現在有十幾個人在教室裡面看虛空,你看虛空沒有华,那每一個人捏自己的眼睛,你捏你的眼睛,他捏他的眼睛,你看到你的华,他看到他的华,個人在清淨的虛空当中,個人看到自己的华相出來。那你會說,這個华是從什么地方來呢?從每一個人錯亂的眼睛表現出來。
(合法)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妙圓真淨明心」指的虛空,我們众生本俱圓滿清淨光明的一念心性,本來是沒有這种十二類顛倒,但是众生一念顛倒产生了煩惱跟罪业以后,就具足這十二种的虛妄顛倒亂想的果報出來。
這地方主要是讲「互含互攝」,比方說我們現在是胎生,但不是說你今生是胎生,你來生就是胎生,不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做人,你死了以后还是做人;你是一隻螞蟻,你死了以后还是螞蟻,不是這個意思。你是一個人,你今生表現一种胎生的惑业苦,但是你也俱足其它的惑业苦,只是它隱藏不現。假設你今天当中起了某种煩惱,造了某种业跟十二類生某一生很像的時候,來生就表現出來。牠今生是個螞蟻,但是牠在螞蟻当中,牠能夠产生一個人類的煩惱相、人類的造业相,牠來生就变成人。所以它每一類生当中又具足了十二類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窮十二变為一循环」,它的十二類生是不断的变化循环的。
這就是〔天台宗〕的理具跟事造,它的事造法界是以某一個法界,但是它的每一個法界当中,在理性上又具足了其它的十二類生。這地方是結束前面的十二類生,是互含互攝的。
辛二、生后对治法門 生起后文的对治法門。
十二類生的惑业苦应該怎么对治呢?
法 說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譬 喻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杂灰香,洗滌其器,后貯甘露。
法說:你現在要修證成佛的《首楞严王三昧》,於是本因元所亂想,“本因”就是我們众生最初的一念妄动,一切顛倒之因叫「本因」。因為一念妄动就产生各式各樣煩惱跟罪业的亂想出來,所以应該要安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譬喻:就好像在清淨的器具当中有毒蜜。那怎么辦呢?先把毒蜜倒掉。倒掉以后你还有殘餘的毒蜜怎么辦呢?用熱的湯水还有香灰(現在的洗潔精),來洗滌那個器具,然后才能儲藏甘露。首先去掉毒蜜就是先「严持淨戒」,严持四根本淨戒;再用熱湯,“熱湯”,以本经來說就是智慧的观照;“杂灰香”其它的种种諸行,比方說誦咒…等等,乃至种种波罗蜜的修学。杂香灰來洗滌殘留的毒,再儲存佛陀的无上菩提跟大般涅槃二种的功德。
本经它的重點在「破妄显真」,就是你一定要先把妄想,那一念妄动所帶动的妄想,慢慢慢慢的熄滅,找到你清淨本性來当作你菩薩道的根本。以《楞严经》跟《法华经》說,凡夫如果是一個儲存毒蜜的器具,其实《楞严经》要做的重點就是二個事情:除掉毒蜜,然后把毒蜜洗乾淨。本经对於怎么去儲存甘露,怎么去修波罗蜜讲得就不詳細,它主要就是在破妄這一塊,怎么樣熄滅众生的惑业苦、怎么去儲存甘露、怎么去儲存波罗蜜,怎么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那這個就是《法华经、华严经》就讲得詳細。所以《楞严经》可以說是《法华经、华严经》的一個基礎,一個是把杯子洗乾淨,一個是儲存甘露,這二個內容是不太一樣的。
庚二、标列正明 正式說明三漸次的名称,也正式說明它其中的涵义。(分二:辛一、标列。辛二、正明)
分二:辛一、标列
云何名三种漸次?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三者、增进,違其現业。
一、「修习」除其助因。可以說是整個修行的基礎,一种善法的熏习,來去除助因;“助因”什么意思呢?生死轮回的一個助緣。二、「真修」刳其正性。刳除我們生死的正式的体性;“正性”指的是殺盜淫妄,断殺盜淫妄,因為殺盜淫妄它正是一個生死的根本。前面只是一個助因,這是一個生死的根本,叫「正性」。三、增进,違其現业。開始对治众生身口意向外攀緣的這种生死轮回之业。要以蕅益大師的說法,前面二個除助因跟刳正性,是偏重在事修的助行;「除助因」是断除五辛的生死的助因;「刳正性」严持四种清淨淨戒。這二個都是屬於助行,正式的修学的理观是在「違現业」,正式的正念真如,对治我們的向外攀緣。這三個是可以慢慢的熄滅我們前面的十二類生的种种的惑业苦的顛倒,這叫「三漸次」。
「三漸次」它第一個「除助因」,比較偏重在道前基礎,要以〔密宗〕來說它是先远離惡因緣,因為你食五辛它會产生邪惡的因緣,第一個、你內心产生貪欲的煩惱跟瞋恚的煩惱。第二個、你容易招感那些不好的鬼神,外在的邪惡因緣跟內心的邪惡因緣,這個就是「除助因」,這是道前基礎。其实正式的修学,到了「刳正性」,就正式了断除殺盜淫妄的行為,再断除殺盜淫妄的心念,這是第二個「刳正性」。到第三個就是「正念真如」,观一切法无生,來破我們的攀緣心,這三個。以蕅益大師說,它整個修学就是這三個重點,《楞严经》就是這三個重點。
楞严经要义79: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
楞严经要义80: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破除各种的障碍
楞严经要义81: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
楞严经要义82: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
楞严经要义83: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教体有音声、文字、法塵三個
楞严经要义84:临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你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才有辦法
楞严经要义85:資糧位菩薩是最难跳脫出生死的,因為退转的因緣特別多
楞严经要义86:断除婬机不是說你都沒有婬欲的念頭,若你沒有欲念那你就成佛了
楞严经要义87:修道之人经常的吃肉,縱使你能夠得到心開意解仍是大罗剎
楞严经要义88:菩薩道的进步都要靠增上慚愧來自我反省,沒有慚愧心善心就失掉了
楞严经要义89:末法時代魔強法弱,大众的威德力就很重要,依众靠众产生共同的念力
楞严经要义90:佛弟子你一定要供養本師,修淨土的人完全不供養本師這是不对的
楞严经要义91:有一种清淨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內心当中时,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
楞严经要义92:十方如來之所以产生拔濟群苦的力量,來自於受持楞严神咒
楞严经要义93:你不受持楞严咒來保護善根,想要远離种种的魔障,絕对是不可能的
楞严经要义94:你持楞严咒時打妄想就是在抗拒真如,咒力就沒辦法加持你
楞严经要义95:念佛或持咒时只要做一件事:站在真如的角度「不生疑悔,順從本愿」
楞严经要义96:这些不如意的人和事,因为你心中有煩惱、有业力才會看到遇到它
楞严经要义97:众生在因地对六塵的貪愛有十二种差別,構成十二种果報相的变化循环